图说:2020年迟来的开学季:外地高校已经陆续开学,北京高校下周也将陆续开学。 供图:人民网
北京高校将于6月6日起陆续复课,距离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步入法治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以往“随意”扔垃圾的生活的终结,重返校园的大学生们是够做好准备?各高校是否做好贯彻垃圾分类新规的准备?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结合过去一年在北京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四点建议。2020年4月3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提出明确的实施目标:“各区教委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按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 北京市共有高等教育机构175所,在校学生数量超过210万人,在2020年底实现机制建设和知识普及双达标,高校如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5月15日,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经理陈思敏女士应邀为北京市某高校提供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讲座。在讲座开始前一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该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该高校已经在校门口悬挂了醒目的垃圾分类实施标语横幅,后勤部在开学前已陆续更换了校内的分类垃圾桶,校团委也应上级部门要求邀请专业组织来为学生干部开展知识普及工作。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里分类垃圾桶的颜色标识与北京市统一公布的有出入;向团委老师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反馈机制的相关信息时,团委老师没能给出明确的答案;部门之间工作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联动;校管理层尚未就垃圾分类工作制定整体性的落实计划。
图片说明:上海高校内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备很到位。供图:人民网
5月15日的面向学生骨干的垃圾分类的宣传讲座顺利完成,但从该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讲座虽然能够满足校方管理任务上的需要,但实际上很难产生持续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又联系了其他四所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称没有收到相关工作安排的消息,另外三所高校的工作人员说学校均已开展学生线上教育活动,等开学后会有进一步的动员,硬件的配置目前也在逐步完善。通过网络可查询到的信息显示,北京市内各个高校推进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有的高校通过校园新媒体发布消息,有的已经在学校管理层面进行系统性的部署,有的已经出台了明确的实施方案。以上述收集到的高校垃圾管理机制信息为基础,结合绿色创新发展本中心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经验,本文分析高校落实垃圾分类新规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以下四点工作建议,希望能够以此促进北京市的高校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高校内落实垃圾分类,需要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一般来说,高校的垃圾管理工作由后勤部门或物业部门主要承担,但学生动员则需要团委、学生处或者学生会等部门联动。所以,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多部门联动,设计科学的顶层方案,自上而下逐步推进。顶层设计的核心则在于分区域、分时段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分类设施。高校既是教学阵地,也是学生的生活空间,有的学校还和居民区紧密相连,功能分区组成复杂。因此,根据学校的区域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尤为重要。
图片说明:在上海的高校中,食堂配置的分类垃圾桶,学生正在把一杯奶茶产生的吸管扔到干垃圾桶。 供图:人民网
关于分区管理,建议在实施前期对各区域垃圾种类、产量进行动态测量,量化配置分类设施。一般来说,教学楼会以其他垃圾为主,学生宿舍以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为主;食堂区以厨余垃圾为主;居民区垃圾成分相对复杂,四种垃圾均有;室外公共区的垃圾成分以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为主。学校在统一规范已有的、无法移动的垃圾投放设施外,应根据垃圾产量、种类特点提供足够的垃圾投放设施。高校的特殊性体现在每年都会有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学校可针对这两个特殊时间节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建议在这两个时间段应该有特殊的垃圾投放指引,并增设垃圾投放设施。例如新生入校期间会购买大量生活用品,产生大量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学校可以在宿舍区域配备足够的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在新生入校手册、指引里增加相应的垃圾投放说明和资源回收公司联系方式,方便学生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旧书、旧衣物和个人洗护用品会被大量丢弃,学校也应该适当提前通知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处理个人生活垃圾,并提供明确的资源回收公司联系方式,在宿舍区配备更多的有害垃圾桶,方便学生就近统一处理个人洗护用品。并提前联系具备资质的有害垃圾转运公司清理有害垃圾等。有足够的设施配套还不足以让学生、教职工自觉配合做到正确投放。动员他们持续参与的关键是软性的正向引导与硬性的行为约束相结合。软性措施可以在学校内形成较友好的垃圾分类实施氛围。如学校可以通过班级通知、校园广播、学校官方媒体等渠道告知学生、教职工相关信息;提供与校内垃圾分类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垃圾分类科普课程;创造空间让学生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创意得以实施和展示;由教职工、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委干部等做好示范作用;细化执行场景,每个场景均有明确的执行指引等。
图片说明: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关于垃圾桶的投放指引随处可见。摄影/韩迪硬性措施的作用主要是规范、约束个人行为。例如将垃圾分类写入学校规章制度,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当中,成为新生入学必须掌握的信息之一,对高校社团活动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等。总而言之,高校是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载体,学校管理体制拥有强力的自上而下的执行渠道,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期待,北京的高校能够把握好疫情提供的政策执行缓冲期,针对学校的特殊性制定有效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学生复课后营造更加完善的校园垃圾管理氛围。
(本文作者陈思敏是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零废弃乡村之“无废白河湾”实验项目。陈思敏是助理社工师,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受训于国际社会工作管理联合会举办的“社会组织高级管理培训班”,8年社区发展实务经验,职业经验涵盖社会工作前线服务、项目管理、社工机构运营、前线服务督导等。曾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提供专业实务经验分享及学生实习督导。业余时间为国内初创型社工机构提供专业支持。)
相关阅读